工业软件三个困境:熊瞎子掰棒子、千金买驴骨、御厨做菜给叫花子吃

最近多位朋友谈工业软件,我忍不住也想说几句。毋庸置疑,工业软件的开发本身特别难。这是共识,我就不多说了。

但在我看来,更加本质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市场,其次是产品特征,最后才是主观原因。而且,我看到的主观原因不太一样。

市场方面的原因

市场的意义之大,很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。市场不仅提供金钱的支持、让软件企业能活下去、能养一流人才;市场还可以提供准确的需求,让产品走向成熟。没有足够大的市场,产品永远做不大。

20到30年前,或许是工业软件竞争的关键时期。但那时,相关市场主要在国外,中国对工业软件的需求很小。

我经常说起一件事:汽车行业是带动工业软件的重要领域,尤其是CAD这类设计软件。这类软件的具体用户是谁?是设计师。那时的中国汽车业搞设计吗?

人都不喜欢用二流软件。尤其是工业软件,对可靠性的要求很高。因为一旦软件出了毛病,很多工作前功尽弃甚至有严重后果。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,又可以搞到国外的成熟软件,谁会用国内不成熟的软件? 所以,中国市场不大,却差不多给国外垄断了。

我注意到:中国的高校和科研单位,往往是“做项目”,而不是“做产品”。这样的结果往往是“黑瞎子掰棒子”,掰一个丢一个。

其实,背后的原因是市场不够大、更不稳定。有时候,一个项目做完了,短期内找不到第二个用户了。怎么办呢?人总要活下去啊,就得改行做别的事情。这样,“项目”就变不成“产品”,也难以走向成熟。

软件产品的特殊性

制造业往往是挣辛苦钱,每生产一个产品都要付出劳动和成本。中国的劳动力便宜,可以导致物质产品的价格便宜。所以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容易发展起来。

软件就不一样了:不论你卖多少份,研发的成本都是一样的。我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就难以存在了。

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,为什么中国做工程的公司(如MES公司)多、做产品的公司少:如果人们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低,用户就直接买国外成熟产品了。而做工程,自然也是个辛苦的事情。

在工业软件要做大事,就需要优秀的人。需要给钱多才能把优秀的人留下来、吸引过来。谷歌、华为、阿里等莫不如此。但是,工业软件行业生存都难,靠什么“给大钱”?

过去,有些国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,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真正的突破特别难。虽然政府愿意花大价钱引进高级人才,但经常会“千金买驴骨”——真正的千里马反而不愿意来了。 

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现在还不是理想的市场经济:市场被关系分割,用不用你的技术、给不给你钱,往往不是产品质量因素决定的,而是非技术因素决定的。

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能拿到钱的往往就是被称为“社会活动家”的学术大佬或有背景的人,靠的就不是产品本身的过硬。靠大佬干活?大佬擅长是写论文、做报告的、拉关系呢的,怎么会干活? 所以,人才队伍也是跟不上的。 

我国工业软件领域的企业往往都不是太大。生存压力很大。工业软件要做大,首先是要让认真干活的人有生存空间(我就认识一些这样的朋友)。他们的生存空间大了,才容易发展起来。

主观方面的原因

我谈主观方面的原因,主要也是从用户端来谈。

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小,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本身就不重视。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跟随阶段的时候,对设计研发、产品质量的重视度是远远不够的、因为业务重心就不自在这里。

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最重视的是成本、其次是产量。这个时候,他们对工业软件的需求就不强。按照我经常的比喻:叫花子对御厨没有需求。

久而久之,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领域的专家,根本意识不到工业软件的重要性。你说的多了,他们会认为你有私心、瞎吹牛——就像“扁鹊见蔡桓公”上说的那样。搞软件的人常常是“地命海心”:吃地沟油的命,操中南海的心。 

未来的希望

当然,未来的希望还是有一点的。

首先是我国的市场在变大,人们的意识也在改变。

其次是,贸易战会给国产工业软件带来有些正面的好处、军民融合也可能能走出一条路子。

第三是华为、BAT这样的大民企,有了搞工业软件的经济实力。

第四种可能是靠“开源软件”,给国外的某些竞争对手釜底抽薪。

第五种可能是软件与人工服务的结合,发挥我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。

当然,前提是市场能够做到优胜劣汰,而不是相反。这一点就要看国企改革的发展情况了——因为国企是高端工业软件主要的市场。有钱的国企也应该多担负一些社会责任,对国产工业软件多给点机会。如果没有改革的推进,工业软件会像国足一样令人失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