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钢
- 普通碳素结构钢(如 Q235)
含碳量≤0.2%,屈服强度约 235MPa。其突出优势是塑性良好,焊接性能优异,且成本低廉。在各类机械结构中,常被用于制造机架、支撑板、连接板等结构件,像常见的焊接框架、设备底座等;也适用于制作不承受高载荷的钣金件,如配电箱外壳。由于其强度相对不高,不适用于重载或冲击环境。为提高其防锈能力,可进行发黑、喷涂处理;若追求美观,还可镀镍。
- 优质碳素结构钢(以 45 钢为例)
含碳量处于 0.42 – 0.50%。经调质处理(淬火 + 高温回火)后,硬度可达 HRC35 – 40,综合力学性能出色,切削加工性良好。不过,焊接性较差,焊接时需预热。在机械设计中,常用于制造轴类零件(如传动轴、齿轮轴)、轻载齿轮、缓冲器硬限位等,在机床主轴这类机械结构的核心受力部件中也较为常见。为进一步提升其耐磨性,可进行表面淬火、渗碳处理。在中等载荷且需一定耐磨性的场合,45 钢是不错的选择,调质处理能显著延长其使用寿命。
合金钢
- 合金结构钢(如 40Cr)
因含有铬(Cr)元素,提升了淬透性。调质后硬度为 HRC35 – 40,抗疲劳性能尤为突出,强度高于 45 钢。但焊接性欠佳,焊接时需严格进行预热及焊后回火处理。常用于制造高精度轴类(传动轴、心轴)、连杆、齿轮(经调质 + 表面淬火处理),在重载机械的关键传动部件,如液压泵轴中也有广泛应用。通过渗氮处理,其表面硬度可提升至 HRC60,耐磨性大幅增强。在高应力循环或复杂载荷环境下,40Cr 是较为理想的材料,但需严格把控焊接工艺,防止裂纹产生。
- 弹簧钢(如 65Mn)
属于高碳(0.65%)、高锰(Mn)钢种,弹性极限高,硬度达 HRC45 – 55,弹性变形能力强。焊接性较差,不过经热处理后可获得较高强度与耐磨性。主要用于制造各类弹簧(如压缩弹簧、卡簧)、弹片、发条,以及机械中的缓冲与储能元件,如减震器部件。适用于需反复变形或吸收冲击的场合,设计时应注意避免采用焊接结构。
模具钢
以 Cr12/Cr12MoV 冷作模具钢为例,其含碳量高达 1.5%,含铬量 12%。淬火后硬度可达 HRC58 – 63,耐磨性极佳,韧性相对较差,但热处理后尺寸稳定性高,适合制造高精度模具。常用于冲压模具(如五金冲裁模)、冷挤压模具、切削刀具,以及高精度成型工具,如整形压头。通过渗氮处理,可提升其表面硬度与抗腐蚀能力。在大批量冲压或成型加工中应用广泛,但需注意平衡其耐磨性与脆性风险。
有色金属
- 铝及铝合金
- 铝型材(6061/6063):密度仅7g/cm³,强度中等(6061 屈服强度≥240MPa),加工性良好,耐腐蚀性能优异。表面经氧化处理后,既美观又耐磨,成本较为适中。常用于框架结构(如机器人手臂、自动化设备骨架)、导轨、防护罩等,在对重量敏感的轻量化部件,如搬运机械的移动结构中应用广泛。适用于对重量有要求,但不适用于重载或高精度应用场景。
- 铝合金(2A12/7075):2A12(硬铝)具有高强度(屈服强度 470MPa),耐热性良好,常用于高温环境;7075(超硬铝)强度更高,但加工难度和成本也相应增加。常用于高强度结构件(如航空设备部件)、重载机械的连接件,以及特殊环境下的耐磨部件,如海洋设备。选择时需根据具体强度需求合理挑选牌号,并注意 7075 加工复杂度较高的问题。
- 铜及铜合金
- 黄铜(以 H62 为例):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,导电性优良,硬度低于青铜。常用于导电部件,如电极;也可作为摩擦导向件,如轴承衬套;在耐腐蚀管道中也有应用。
- 白铜(以 B10 为例):耐腐蚀性极强,特别适用于海水环境,机械性能优异。常用于精密仪器的结构件,如航海设备。可根据实际对导电或耐腐蚀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铜合金,需注意白铜成本相对较高。
- 不锈钢(SUS304/316)
- SUS304:属于奥氏体不锈钢,耐蚀性极佳,无磁性,加工性良好,但切削性能较差。广泛应用于食品机械、医疗器械等领域。
- SUS316:耐氯离子腐蚀性能突出,适用于海洋或化工等极端环境,成本高于 304。常用于化工设备、海水处理系统等。可通过抛光处理获得镜面效果,或进行钝化处理增强抗锈能力。选择时需依据具体腐蚀介质确定牌号,SUS316 更适用于极端腐蚀环境。
- 镀铬光轴
基体通常采用 45 钢或 40Cr,表面镀铬层厚度一般在 5 – 20μm,镀铬后硬度可达 HRC60 以上,耐磨性大幅提升,表面光滑,摩擦系数低。但镀铬层存在易剥落的问题。常用于直线运动部件,如气缸活塞杆、导轨轴,以及高频次往复运动机构和需要低摩擦与高耐磨的传动轴。适用于高精度传动场景,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维护镀层完整性。
非金属材料
工程塑料
- 聚四氟乙烯: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,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,耐高温性能也较为出色。常用于制造密封件、滑动轴承、管道内衬等,可在一些对摩擦系数要求极低、需抵抗化学腐蚀的环境中发挥作用。
- 尼龙:机械强度较高,耐磨性、自润滑性良好,吸震降噪效果显著。常用于制造齿轮、滑轮、轴套等机械零件,在一些对噪音控制有要求且承受一定载荷的场合较为适用。
橡胶
橡胶具有高弹性、良好的减震性和密封性。天然橡胶适用于制造通用的减震垫、密封圈等;丁腈橡胶耐油性能优异,常用于制造输油管道、油封等与油类接触的部件;硅橡胶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、耐低温性能,可用于制造在极端温度环境下工作的密封件。
陶瓷材料
- 普通陶瓷:硬度高,抗压强度大,耐高温、耐磨损、耐腐蚀,绝缘性能良好。但其脆性较大,抗冲击能力差。常用于制造一些对硬度、耐磨性要求高,且不受冲击载荷的零件,如纺织机械中的导纱器、切削刀具的刀垫等。
- 特种陶瓷
- 氧化铝陶瓷:具有高硬度、高强度、高耐磨性、良好的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。可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刀具、磨料、陶瓷轴承等。
- 氮化硅陶瓷:强度高、硬度高、耐高温、耐磨损、抗热震性好,化学稳定性强。常用于制造高温结构件,如燃气轮机的叶片、陶瓷发动机的部件等;在一些要求高精度、高耐磨的机械零件中也有应用,如陶瓷滚珠丝杠。
复合材料
纤维增强复合材料
-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:以玻璃纤维为增强相,合成树脂为基体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,重量较轻,成本相对较低,绝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良好。广泛应用于制造汽车车身、船体、风机叶片、管道等。在一些对重量有要求,同时需要一定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的结构件中应用广泛。
-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:碳纤维具有高强度、高模量的特点,与合成树脂复合后,制成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、强度高、刚度大、耐高温、耐疲劳等优异性能。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,如飞机的机翼、机身结构件;在高端体育用品,如高尔夫球杆、自行车车架等方面也有应用;在一些对重量和性能要求极高的机械结构中,如高性能赛车的零部件,也逐渐得到应用。
颗粒增强复合材料
- 金属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:在金属基体中加入颗粒增强相,如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。具有较高的强度、硬度和耐磨性,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。可用于制造发动机活塞、制动盘、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结构件等,在需要承受较高载荷、耐磨且对热稳定性有要求的场合具有优势。
- 陶瓷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:以陶瓷为基体,加入颗粒增强相,可改善陶瓷材料的韧性。常用于制造切削刀具、高温耐磨部件等,在一些既需要陶瓷材料的高硬度、耐高温性能,又希望提高其抗冲击性能的场合得到应用。
材料选择原则
满足使用性能要求
- 载荷性质:对于承受静态载荷的零件,可优先考虑成本较低的 Q235 或具有一定强度的 45 钢;承受动态载荷的零件,需选择抗疲劳性能好的材料,如 40Cr;而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,应避免使用脆性材料,如 Cr12,需选用韧性高的合金结构钢。
- 工作温度: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零件,可选用 2A12 铝合金或 Cr12MoV 模具钢等耐热材料;对于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零件,则要考虑材料的低温韧性,避免材料在低温下变脆导致失效。
- 环境介质:若零件在腐蚀介质中工作,如在海水环境中,应选择耐腐蚀性强的材料,如 SUS316 不锈钢、白铜等;在有化学腐蚀的工业环境中,需根据具体腐蚀介质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,如工程塑料中的聚四氟乙烯等。
考虑工艺性能
- 加工成型性:对于大批量生产的零件,应优先选择易于冲压成型的材料,如 ML 钢;对于形状复杂的结构件,铝合金因其良好的铸造性能而更具优势。
- 焊接性:焊接结构的零件,要选择焊接性能好的材料,如 Q235;对于焊接性差的材料,如 40Cr、65Mn 等,焊接时需采取特殊工艺措施,如预热、控制焊接参数、焊后热处理等,以保证焊接质量。
- 切削加工性: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影响加工效率和加工成本。如 45 钢切削加工性良好,而不锈钢(如 SUS304)切削性能较差,加工时需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削参数。
注重经济性
- 材料成本: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,应优先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,如 Q235、45 钢等。但对于一些对性能要求极高的特殊场合,即使材料成本较高,如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钛合金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,也需综合考虑性能与成本的平衡。
- 加工成本:材料的加工难度和加工工艺会影响加工成本。如 Cr12MoV、不锈钢等材料加工难度高,加工成本相应增加;而铝型材等加工性好的材料,加工成本相对较低。
- 全生命周期成本:除了考虑材料采购和加工成本外,还需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成本、使用寿命等因素。例如,陶瓷轴承虽然初期成本高,但寿命是钢制轴承的数倍,综合维护成本更低。
符合环保要求
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,在材料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可回收、可降解、低污染的材料。如铝合金、钢铁等金属材料可回收利用;生物基塑料等可降解材料逐渐受到关注,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;在表面处理工艺中,应选择环保型的处理方法,避免使用含有害物质的处理工艺。
在机械设计中,材料选择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任务,需综合考量材料性能、工艺性、经济性和环保性等多方面因素。设计者应深入了解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能特点,结合具体设计需求,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,从而设计制造出性能优良、经济环保的机械设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