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月薪三万供不起的暑假,只有粗暴不会花钱的父母

暑假过了大半,最近父母圈子里又开始谈论起来养娃难的问题。还记得就在两年前的暑假,有个妈妈曾在网上发了一篇文章《月薪三万,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!》,这账单一晒出来,就让无数父母的心比大夏天40℃的高温预警还要上火:

20000+5000+2000钢琴)+2000+6000=35000

这位妈妈“在企业做高管,月薪3万出头,房贷车子管理费家庭伙食医疗等大头支出老公搞定,她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销即可。”

文章能走红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给很多爹妈带来了100万点暴击:矫情,月薪3万还出来“哭穷”,那让别的家庭怎么活?

先不管他们矫不矫情,因为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,拿着哪个梯度的工资,但只要是心心念念要捧到孩子面前的东西,都好到要“哭穷”才能承担的程度。因为近乎于毫无保留的入,“把整副身家都赔进去了”,所以很难承受失利,那么所有的焦虑都在所难免。有朋友说:“仅一个月花这么多钱培养一个孩子,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学习结果,家长心中的那份焦虑又该如何放下?难怪现在有很多条件又好,学习也不很差的孩子跳楼自杀!因为这份沉重的爱无法回馈给父母!”

高投入不可怕,钱没花对地方,想要的结果没达到,才是真正的扎心。而如今市面上大多数以考级、培养技能、提分培优为目的的兴趣班培训班,从长远来看真的不容易让孩子达到“出人头地”的效果,原因有二:

一、如果不是出于真正的热爱,上再多的培训班,都很难让孩子做到精益求精地持续练习,直到把事情做到极致。

二、从众地去上补习培训班,孩子们顶多是补齐了自己的短板,却没有让自己的长板更突出。千人一面地把每一门科目都当作需要考级的技能来训练,这种机械感决定了孩子很难从他习得的知识联想到跨界的创意,甚至他都无法从中构建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。而单一的技能,在人工智能时代注定会被淘汰。

当然,很多人可能会说,年代不同了,竞争不同了,大环境就这样,不从众跟风,孩子跟不上怎么办?

我承认大环境是很关键的问题,但它不应该是我们放弃独立思考与行动的理由。既然明知道从众会有问题,那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个人的思考判断,通过我们自己的家教,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培养方式?这才是我们接下来应该讨论的问题。

首先,我们要知道兴趣和热爱从何而来。

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,我们很多人会急于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,并且携带了各种考级、益智、健体的目的,但却往往忽略了:孩子对它真的感兴趣吗?有的父母可能会说,不试试,怎么会知道自己感不感兴趣。

我觉得这句话对了一半:不接触不尝试,确实没有资格谈兴趣。但是,如何接触、如何尝试,才是关键点。例如,没看过儿童音乐剧就要学钢琴学声乐,没逛过画展没接触过画册就要学画画,没看过几部儿童文学就要上写作补习班……所有这些妄想通过练习技法来培养兴趣的侥幸心理,都是耍流氓。

无论是在哪个领域,启蒙的意义就在于为孩子把这个世界打开,让他看到大师级作品的存在,感受到美的召唤,心生向往,才有真正的兴趣可言。

这种种启蒙的第一印象加在一起,往往就决定了孩子的品味、视野、格局。资深吃货蔡澜说:“初吃鹅肝酱,是便宜货,害我二十年来印象极差,后来到了法国乡下吃到好的,才知天下竟有此等美味。”可见第一印象有多么重要,它居然能让一位美食家和鹅肝酱生生错过20年。从技术层面,我们可能知道去规避便宜货:例如娃初学琴的时候就给他买专业级别的琴,因为他第一次听到的音决定了他以后的音准。例如在娃3岁处于色彩敏感期时,就给他买100色的彩笔去培养他的控色。但是从精神层面,我们往往忽略了:孩子听过顶尖级别的音乐剧,才会知道音乐原来可以到达这样的巅峰,而不只是枯燥地敲键盘。

所以培养兴趣的第一步,一定是陪伴孩子把世界打开。

那么,兴趣和热爱为什么重要?

如果不想止步于爱好,而是想要达到卓越,肯定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。有位在国外教小孩子弹钢琴的朋友告诉我,她教琴要达到的效果就是,让小朋友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也愿意练习。我们都知道这是趣味教学,而这正是兴趣的影响力:让小朋友在独自一人时都愿意主动练习,而不是受考试的驱使去强迫自己训练。

女孩子因为醉心于黑天鹅惊艳的舞姿而愿意忍痛练舞,男孩子因为科比的一句“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?”而日夜反复练球,他们从自己的“偶像”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可能性,于是愿意死磕自己去追求。这种内在驱动力,和单纯应试的动力有本质的不同,完成任务式的操作顶多只能算是工作,但上班下班吃饭蹲坑睡前梦中都在反复琢磨的事,才是事业。

看到这里,家长们大概已经明白,我并不是主张不去上任何的培训班,也不是主张“快乐就好”的教育方式。我们要承认学习的确是一个需要吃苦磨炼的过程,但没有人可以永远地鞭策另一个人去进步,即使你是他的父母。所以关键是,找到方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吃苦、去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。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,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专注力和持久力,会显得非常的“早熟”。例如我们公司企鹅妞的男娃——5岁的涵哥刚报名了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课程,在暑假也能7点半准时起床,吃早饭再也不拖拉。

先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,陪伴孩子打开世界去见识,然后让他找准自己为之热爱的领域去练习去坚持,说不定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,重点是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的盲目跟风而错过自己的天赋。

虽然兴趣班给了我们很多困扰,但问题并不在于兴趣班本身,而在于兴趣班之外,我们的孩子是否还有时间和机会去用更多元的方式见识、体验这个世界。